博魚官方網站民俗活動熱潮帶火“指尖技藝”從業者
作者:小編 發布時間:2024-04-04 20:54:53 瀏覽:次
博魚官方網站民俗活動熱潮帶火“指尖技藝”從業者今年春節期間,全國各地掀起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熱潮,手工藝品從業者們也帶來了銀飾、服裝、道具等多樣化的手工藝產品,為民俗活動提供來自“指尖技藝”的支撐。近年來,民俗文化“熱”帶動了鄉村手工藝產業“興”,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新模式。
從舞龍舞獅到游神,從鄉村春晚到民俗節慶……今年春節期間,全國各地掀起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熱潮,在這背后,則是來自手工藝從業者們“指尖技藝”的支撐。《工人日報》記者采訪了解到,這些從業者們帶來了銀飾、服裝、道具等多樣化的手工藝產品,部分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,他們不僅通過制作手工藝品實現增收致富,還帶領鄉村產業走上更加規模化、人才化發展的道路。
“朋友們,準備好了嗎?一、二、三……上鏈接!”3月13日,某購物平臺“大理新華銀器”的直播間里,主播正介紹展示手中非遺銀飾品的工藝特點,網友們隨即熱情留言:“非遺產品都是寶貝”“龍年想買個有龍元素的手鐲,圖個萬事興‘龍’”。
據該直播間招商部經理寸建生介紹,近期包含龍元素的足銀琺瑯刻百福手鐲、年獸醒獅流蘇戒、古法做舊龍魚擺件銷售火爆。他說:“從11月底開始,國風飾品都賣得很好,現在都是預售15天后發貨。廠家的師傅們從去年10月就開始忙,預計要到3月底才能完成預售的訂單。”
“現在村里的年輕人紛紛還鄉學手藝,更是家家開網店的節奏,那些手藝精湛的銀匠一個月收入一兩萬元是常態。”據云南省大理州鶴慶縣草海鎮周江平介紹,目前要同時保證線上和線下兩個銷售渠道,產品遠銷北京、上海、廣州多地。
今年春節期間,各地興起的民俗熱帶火了對相關手工制品的需求,除銀飾品,還有與民俗活動相關的服裝、道具等也受到市場喜愛,鄉村“指尖技藝”崗位愈發忙碌。
“今年正月十五,我們都穿上了彝族傳統服飾,在村里辦的‘非遺過大年’活動上,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朋友歡聚,真的是太熱鬧了!”楊翠梅是云南省楚雄州永仁縣直苴村比刀底小組的小組長,從小學習刺繡,手藝高超,經常教授村民刺繡。看到大家穿上了自己和鄉親們親手繡的彝族服飾,她感到非常驕傲。
據當地村民介紹,逢年過節、家有喜事,直苴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會穿上親手縫制的彝族服飾,前來打跳,以示祝福。這里的彝繡作品,不僅是繡娘手工一針一線繡出的文化傳承,還是大家居家就業致富的‘法寶’。”
繡娘李曉棠告訴記者,自己在今年春節期間兩件繡品就賣了3000元,這讓她十分高興,“現在家里主要生活開支,用的都是我刺繡賺來的錢。只要我踏實肯干,一年增收3萬元肯定沒問題。”談起自己未來的計劃,她信心滿滿。
“過去家里的生活都是靠孩子父親一個人在外打工,日子過得緊巴巴。加入彝繡產業之后,在家里就可以掙錢,我們村收入高的一年能有七八萬元,好多在外務工的年輕媽媽,都返鄉做起了繡娘。”楊翠梅笑著說。
據楚雄州委宣傳部部長李汶娟介紹,近年來,當地通過“傳統技藝+現代創意”的方式,推動彝繡實現“繡品變商品、秀場變市場、繡片變名片”大轉變,從而推動彝繡產業成為推動村民增收、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渠道。
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曼召村,傳統手工紙已經衍生出包裝紙、手提袋、禮盒、紙扇、燈具、裝飾畫等50余種產品。“如今村子的手工紙采用原材料和成品紙統購統銷的模式,紙張年產量在1000多萬張,創造戶均年收入達3萬至5萬元。”曼召傣族傳統手工造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巖坎說。
“這些各縣市創立的手工坊,搭建起了獨特的‘深山集市’,打造出傳統非遺手工藝文化賦能平臺,實現了手工藝制品的產業化博魚boyu體育、批量化生產。”云南財經大學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民族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、教授趙曉紅認為,“指尖經濟“在引領民族手工藝和時尚產業發展新風向的同時,還能幫助民族手工藝從業者走上致富之路。
在民俗熱帶動手工藝制品火爆市場的同時,各地的鄉村產業也在走一條更加規范化、人才化發展的道路。例如,鶴慶縣草海鎮的新華村就通過成立民族手工藝品協會、旅游購物退(換)貨監理中心、旅游服務投訴受理中心、銀飾品檢驗檢測鑒定和質量認證中心,構建起“協會+政府”監管體系,為銀飾產業發展和從業者提供了營商保障。
“我們先后培養了銀器鍛制從業者600余人,吸引1000多名新‘新華人’來這里創業發展。”據周江平介紹,培育銀器手工藝人才,是村子推動銀器產業發展和壯大的關鍵支撐。
趙曉紅認為,非遺手工文化正隨著“指尖經濟”的逐漸壯大實現更大程度地傳承與發展,為鄉村發展持續注入動力,帶來全新的機遇。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,探索民族手工藝發展路徑,有利于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新模式。